

就在丰田宣布全固态电池苅田町工厂建厂计划暂停不久之后,国内却又有动静了。
近日,央视新闻做了报道,随后《人民日报》也跟进报道,称国内已建成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目前正在小批量测试生产。
《人民日报》的记者了解到,此次的全固态电池生产线有两大关键革新,“在负极制造环节,传统液态电池需要经过原浆、涂布、滚压三道独立工序,而干法工艺则直接将原有工序‘三合一’,既降低能耗又提升了效率。”
除了生产工艺的优化,这条广汽集团建成的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也在行业内率先具备了60Ah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批量量产条件。而且,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将比现有电池能量密度提高接近一倍,换算下来,500公里以上续航的车可达到1000公里以上续航。
而说到具体的量产时间,广汽集团的计划是2026年可以进行小批量的装车实验,2027年到2030年期间,可以逐步地进行批量生产。
01
固态电池量产,没那么快
以上是这个“续航可超1000公里的国内首条全固态电池产线建成”新闻的主要内容。
说到这个新闻的出处,是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11月21日在广州车展上的演讲中提到的。他表示,过去一年,广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今年8月份发布了“星源增程”技术,“不谦虚地讲,这是全球最好的增程技术!”
还有就是,“广汽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已经建成试产,率先具备了60Ah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批量制造条件,向小批量装车搭载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而从冯兴亚董事长发布的信息和时间进度来看,相当准确,跟目前的行业平均进度还是相当的。但跨行业的解读,却莫名点燃了流量的兴奋点,一下冲上热搜,铺天盖地。
先说这个“续航超1000公里”。
去年4月的科技日上,广汽发布“广汽全固态电池”技术,当时,广汽埃安电池研发部负责人李进宣布已初步打通全固态电池全流程制造工艺,取得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技术突破,并具有超高能量密度、超高安全性、大容量全固态电芯三大核心优势,预计于2026年装车搭载于昊铂车型。
具体来讲,广汽全固态电池采用了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与第三代海绵硅负极片技术,全固态正极可达到5mAh/cm2以上的高面容量,因而得以实现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从而使整车续航里程可超过1000km。这是这次新闻的源头出处。
安全性方面,由于采用高强致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电池在200°C热箱测试中不发生爆炸。
电芯容量方面,通过尝试百余种材料方案和工艺方案,广汽确立了全固态电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艺,容量达到30Ah。而从这次的最新消息来看,电芯容量又提升一倍到60Ah,研发进度还是相当迅速的。
至于固态电解质的技术路线,广汽选择了推进硫化物复合与聚合物复合双技术路线。我们知道,目前国內的主流路线是丰田最早开始的硫化物路线。另外,还有氧化物、聚合物路线,以及近年兴起的卤化物路线。路线各有千秋,但是,量产还是没那么快的。
第二点,就是这个“产线建成”。
确切地说,广汽集团建成的是中试产线,实际上离真正的量产还有一段距离。而且,像电池行业巨头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都已经建成了中试线,这也是我说进度相当的原因。
当然,随着中试产线的投用,将加速推动广汽向量产目标迈进。此外,广汽旗下企业还通过深度绑定头部电池企业,构建起弹性供应链生态。
所以,综合各种信息做全面了解后就知道,这个“产线建成”,还真不是真正的量产产线。虽说离下一步产业化承接落地很近了,但是,行业内对此还是很平静的。
不过,广汽的中试产线建成的消息经央视新闻报道后,股市的反应十分迅速,24日A股开盘即以8.36元“一字涨停”,而港股当日涨幅也达到12.03%,可谓打了一针强心针。
02
“一波三折”
说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就得提到“一波三折”的丰田。
11月10日,丰田汽车宣布暂停其位于福冈县苅田町新松山临海工业园区的先进动力电池工厂项目。在丰田原本的规划中,这座全新的电池工厂将被用来部署其首套全固态锂电池生产线。并且,应该是在2025年初开工,2028年内投入生产。
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巨头,本来想凭借“次世代EV”重新夺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业优势。但是,这次再次按下暂停键,也让苅田町电池工厂项目公布至今产生了“一波三折”的结果。
实际上,今年的3月末,它已经被丰田官宣过一次“推迟”了,而当时的理由是“电动车需求低于预期”。
作为硫化物路线全固态电池的领军企业,自2023年丰田汽车高调宣传“固态电池”开始,外界特别是中国国内的许多关注者,就对这项看似具有一定革命性的产品,寄托了异乎寻常的期待。
不过,随着丰田在液态锂电池上失去先机,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又有几次的反复,乃至不得不暂停,外界终于知道,全固态电池不怎么好搞。其中最主要的技术原因,就是“固-固界面”的阻抗问题。
我在前不久的10W+文章《全固态电池,这次真有重大进展》中也讲到,太蓝新能源董事长兼CTO高翔博士曾经对我说过,固-固界面的阻抗问题是固态电池三大问题之首,界面问题、制造问题、成本问题这三大问题,从技术角度来讲界面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此前,行业內通行的做法,就是以走硫化物路线的丰田的“外部加压”模式为主。丰田早期的全固态电池原型就采用外部加压方式,压力达5MPa。据悉,硫化物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在1MPa压力下,初始阻抗可降低80%。2MPa压力下,锂沉积的枝晶生长速率降低90%。
但这种方法会增加电池的体积和重量,同时也很难商业化。丰田自己解决不了全固态电池的技术问题,后来今年跟出光兴产合作,才宣布找到解决之道。
但是,现在丰田又宣布工厂暂停,可想而知,这里面的量产难度。
而中国在全固态电池方面的进展看起来相当迅速,特别是国庆节期间爆火的几篇论文发表,让外界看到了中国技术的飞速进步。这是相当振奋人心的。但是,我们也要清楚,这还是论文阶段,离量产最少得5~8年时间。
所以,还是那句话,虽然固态电池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不断有新的技术突破,但是,我们还是要冷静地看待。固态电池还远未到工程化和商业化成熟的地步。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这个“60Ah”数据。实际上,具备60Ah量产条件的并不只有广汽一家。比亚迪2024年已经下线了60Ah全固态电池中试产品,核心工艺全部验证通过,并计划2027年启动批量1000辆示范装车。
另外,电池企业孚能科技的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也计划于2025年底向战略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能量密度达400-500Wh/kg。
所以说,目前才是“百舸争流”的阶段,谁能胜出,最少要到2030年才能看到结果。现在,还早了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